12/10(五)
時間
議程
10:00-10:30
開幕式
10:30-12:00
數位人文工具開發 +
杜協昌 | DocuSky的二元關聯視覺化呈現工具 |
劉擇明 | 聲調視覺化工具:從香港粵語到東亞聲調語言 |
任明 李俊傑 劉雪薇 |
中华传统家谱数据可视化研究 |
王昱鈞 | 漢文佛典分詞語料庫與自動分詞工具 |
圖像資源取用 +
林農堯 | 故宮的實用資料-IIIF導入與運用 |
陳志銘 趙映翔 張鐘 何偲佑 |
基於自動情境標註之圖像檢索工具發展與數位人文應用研究 |
莊于萱 余清祥 |
圖像資料結構化與分類的探討 |
Margaret E.I. Kipp Li Yang |
基於關聯數據的中文拓片數據關係 |
12:00-13:00
午休
13:00-14:30
多語轉換工具開發 +
林俞佑 馮蕙嫻 陳玫君 吳怡萍 阮家慶 何敏煌 |
多國語唐詩語料庫的典故分類與應用 |
吳雙羽 賴惠玲 |
漢日味覺詞「苦」和「苦い(nigai)」跨語言與跨文化分析:以語料庫為本 |
陳玫君 吳怡萍 馮蕙嫻 林俞佑 |
「宮殿」概念在唐詩英日語翻譯之差異-多國語唐詩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上的應用 |
吳佩蓉 王昱鈞 |
台語漢文讀音自動轉寫系統之建立與應用 |
晚清才女的近代轉型 +
連玲玲 葉韋君 |
晚清才女的社會網絡分析 |
許維安 | 奇貨可居:呂碧城的文化市場 |
黃健傑 | 才女持玉尺:人際網路對張默君從政的影響 |
14:30-16:00
數位人文本體論 +
陳詩沛 何浩洋 |
地方知識如何組織:中國地方志的門類分析 |
Magnus Pfeffer Tobias Malmsheimer |
An open-source frontend for RDF-based knowledge graphs |
祝平次 | 周易經文知識本體庫的建置 |
白明弘 周惠民 陳茹玲 張道行 |
應用知識本體自動抽取技術輔助原住民族知識之建構 |
數位人文與新聞文本分析 +
尚宜樺 | 報紙廣告資料庫的建置——以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》為例 |
郭至汶 | 自然語言處理與文史文獻分析:以主題建模於《博醫會報》的應用為例 |
陳庭偉 余清祥 |
運用文字探勘分析人民日報的風格變遷 |
Konstantin Henke Matthias Arnold |
Building and Improving an OCR Classifier on Republican Chinese Newspaper Text |
16:00-18:00
數位人文與歷史文本分析 +
黃嘉宏 | 《大明一統志》Docusky線上公開庫之建立 |
曹惟晴 魏佳毓 周君儒 吳哲安 |
數位人文視角下的日治時期太魯閣旅遊研究 |
陳靝沅 Ewan MacDonald 許明德 |
紙上文本與數位方法:設計一套適用於中國(宮廷)戲曲的TEI標記 |
趙宇 何蓓潔 |
数字人文方法在《清实录》研究中的应用——以乾隆活动的时空特征探究为例 |
社會網絡分析 +
邱詩雯 | 以社會關係網絡分析《史記》人物共現關係 |
張皓 | 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家族社會關係網絡 —以《灌園先生日記》為主的觀察 |
林大禾 莊承叡 姚恩雋 |
從社會網絡特徵分析 Netflix 電影的成功要件 |
胡耿銘 | 櫟社友誼網路中的苑裡詩人 |
黃南軒 | 【魔戒】小說的時序相關角色關係視覺化網路 |
12/11(六)
時間
議程
09:00-10:30
數位人文與醫藥文本分析 +
許多多 | 中藥配伍的網絡分析 |
林玟君 | 數位工具與《本草圖譜》知識體系的多元取向──以KH Coder文本探勘於和漢古典文學領域活用之可能性為例 |
袁國華 蔡忠志 吳長青 |
臺灣廟宇藥籤與DocuSky進行文本分析初探──松山進安宮、北投慈生宮、民雄保生大帝廟、大溪普濟堂、雲林六房媽、祀典興濟宮、大觀音亭為例 |
王祥安 陳名婷 李祐陞 |
傷寒雜病論版本相似度之數位人文研究 |
數位人文與地理資訊系統 +
鄭碩 | 近代史地理資訊平臺的設計、建置與應用案例 |
羅日生 杜偉誌 陳柏伸 柯聰煌 |
博物館典藏文物之數位化設計-以臺灣古地圖為例 |
李華彥 | 十六世紀後半的朵顏衛 |
王長松 金元凱 張然 |
黃河中下游“八景”的空間格局與地方性文化意義 |
10:30-12:00
數位人文資料庫建置 +
黃千珮 黃芮盈 蕭頌主 |
軍歌資料庫的數位建檔歷程與資料庋用 |
謝燕蓉 李文媛 |
博物館整合性資料庫的建置與應用 |
陳靜 李夢琦 鄧柯 季春霖 潘長在 米成 李宜斐 |
知识传播与转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研究 |
蕭喬宇 王祥安 李祐陞 |
從網站爬蟲觀點分析文本資料庫之資料擷取 |
聊天機器人與AI +
陳翼文 羅舜文 黃廣昌 謝志峰 |
數位人文教學-覺悟啟發閒聊機器的個案探討 |
洪振洲 王昱鈞 釋廣慧 |
基於深度學習之佛學名句推薦方法 |
何敏煌 阮家慶 林俞佑 馮蕙嫻 陳玫君 吳怡萍 |
LINE 唐詩聊天機器人:唐詩平行語料庫之應用 |
朱曼妮 王昱鈞 |
模型生成與人類學習語音之比較 |
12:00-13:00
午休
13:00-14:30
數位人文與博物館展示 +
張安理 | 歷史類虛擬實境的想像與嘗試:以《臺北危城》與《我的鄰居怎麼那麼討厭》為例 |
Wensi Lin 陳靜 Jisheng Wang Mengyue Zhang Mengqi Li |
数字时代云锦色彩的知识生产转型 |
羅日生 杜偉誌 陳泰宇 王秀珍 |
博物館典藏文物之數位設計-以單桅手撐船為例 |
當數位與人文在課堂上相遇 +
洪一梅 | 談跨領域通識課程的多重激盪 |
曹德啟 | 以文本為導向的DocuSky平台教學 |
胡其瑞 | 人文學科數位人文教學課程設計與教學反思 |
林淑慧 | 十九世紀英國駐台領事與國際事件的關聯 |
14:30-16:00
AI 融入人文課程之設計與實踐 +
王曼萍 | AI 藝術機器人的近未來—從當代藝術人工智能教學的新趨勢談起 |
楊曉菁 | 運用AI聊天機器人建置華語語音教學系統探究——以LINE@為對象 |
陳彥君 | Line語音辨識融入本土語教學:以台語語音Line AI為例 |
盧世達 | Markus文本標記在古典小說教學的嘗試與應用 |
數位人文與主題模型 +
何舒綺 | 中國神話母題標記:以《山海經》為例 |
張素玢 | 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的類型化研究:以DocuSky為分析工具 |
吳香凝 | DocuSky文本分析—從希臘羅馬神話看其文化觀及世界觀 |
洪莉婷 林頌堅 唐牧群 |
社群偵測與LDA主題模型在主題萃取的結果與可行性比較:以TED Talks文本資料為例 |
16:00-17:00
主題演講
英國劍橋大學
Caroline Bassett 教授
英國劍橋大學
Caroline Bassett 教授
12/12(日)
時間
議程
09:00-10:30
彈性調配場次時段
10:30-12:00
數位人文語料庫建置 +
闕河嘉 邊明道 傅文成 |
臺灣氣候變遷新聞語料庫中的風險論述:以聯合報為例 |
黃淑齡 王昱鈞 |
利用詞嵌入探索CBETA詞語關係 |
吳怡萍 馮蕙嫻 阮家慶 |
TEI作為近讀教學工具的優勢與挑戰:以「文學作品讀法」課程為例 |
馮蕙嫻 劉依雯 江芷蓉 呂佳霖 薛羽雯 曾品熒 阮家慶 吳怡萍 |
運用數位人文工具進行文學作品的近讀與分析:以易卜生《玩偶之家》為例 |
標記技術與實用資料的轉化 +
趙若羽 蔡宗翰 |
無需人工標註資料之清實錄人名實體鏈接方法 |
蔡秉霖 邱琬淳 謝獻誼 劉苑如 |
歷代僧傳遊方僧人之生卒年時間擷取及數據判讀問題 |
劉苑如 陳雅琳 曹官力 |
數位研究成果的展示、轉化與應用:以「葉德輝藏書閣—清末民初文人的知識圖譜平台」為例 |
劉苑如 羅珮瑄 黃文儀 陳雅琳 邱琬淳 李嘉浩 謝獻誼 |
有無之間:魏晉南北朝正史外國傳風俗、物產之數位人文研究 |
12:00-13:00
午休
13:00-15:30
國際數位人文研究青年學者圓桌論壇
主持暨引言人:
項潔特聘教授
主持暨引言人:
項潔特聘教授
15:30-16:00
閉幕式
會議議程總表
場次名稱 | 發表人 | 題目 |
數位人文工具開發 | 杜協昌 | DocuSky 的二元關聯視覺化呈現工具 |
劉擇明 | 聲調視覺化工具:從香港粵語到東亞聲調語言 | |
任明 李俊傑 劉雪薇 |
中华传统家谱数据可视化研究 | |
王昱鈞 | 漢文佛典分詞語料庫與自動分詞工具 〔 TOP 〕 |
|
圖像資源取用 | 林農堯 | 故宮的實用資料- IIIF導入與運用 |
陳志銘 趙映翔 張鐘 何偲佑 |
基於自動情境標註之圖像檢索工具發展與數位人文應用研究 | |
莊于萱 余清祥 |
圖像資料結構化與分類的探討 | |
Margaret E.I. Kipp Li Yang |
基於關聯數據的中文拓片數據關係 〔 TOP 〕 |
|
多語轉換工具開發 | 林俞佑 馮蕙嫻 陳玫君 吳怡萍 阮家慶 何敏煌 |
多國語唐詩語料庫的典故分類與應用 |
吳雙羽 賴惠玲 |
漢日味覺詞「苦」和「苦い(nigai)」跨語言與跨文化分析:以語料庫為本 | |
陳玫君 吳怡萍 馮蕙嫻 林俞佑 |
「宮殿」概念在唐詩英日語翻譯之差異-多國語唐詩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上的應用 | |
吳佩蓉 王昱鈞 |
台語漢文讀音自動轉寫系統之建立與應用 〔 TOP 〕 |
|
晚清才女的近代轉型:歷史社會網絡的視角 | 連玲玲 葉韋君 |
晚清才女的社會網絡分析 |
許維安 | 奇貨可居:呂碧城的文化市場 | |
黃健傑 | 才女持玉尺:人際網路對張默君從政的影響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本體論 | 陳詩沛 何浩洋 |
地方知識如何組織:中國地方志的門類分析 |
Magnus Pfeffer Tobias Malmsheimer |
An open-source frontend for RDF-based knowledge graphs | |
祝平次 | 周易經文知識本體庫的建置 | |
白明弘 周惠民 陳茹玲 張道行 |
應用知識本體自動抽取技術輔助原住民族知識之建構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與新聞文本分析 | 尚宜樺 | 報紙廣告資料庫的建置——以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》為例 |
郭至汶 | 自然語言處理與文史文獻分析:以主題建模於《博醫會報》的應用為例 | |
陳庭偉 余清祥 |
運用文字探勘分析人民日報的風格變遷 | |
Konstantin Henke Matthias Arnold |
Building and Improving an OCR Classifier on Republican Chinese Newspaper Text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與歷史文本分析 | 黃嘉宏 | 《大明一統志》Docusky 線上公開庫之建立 |
曹惟晴 魏佳毓 周君儒 吳哲安 |
數位人文視角下的日治時期太魯閣旅遊研究 | |
陳靝沅 Ewan MacDonald 許明德 |
紙上文本與數位方法:設計一套適用於中國(宮廷)戲曲的TEI標記 | |
趙宇 何蓓潔 |
数字人文方法在《清实录》研究中的应用——以乾隆活动的时空特征探究为例 〔 TOP 〕 |
|
社會網絡分析 | 邱詩雯 | 以社會關係網絡分析《史記》人物共現關係 |
張皓 | 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家族社會關係網絡—以《灌園先生日記》為主的觀察 | |
林大禾 莊承叡 姚恩雋 |
從社會網絡特徵分析 Netflix 電影的成功要件 | |
胡耿銘 | 櫟社友誼網路中的苑裡詩人 | |
黃南軒 | 【魔戒】小說的時序相關角色關係視覺化網路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與醫藥文本分析 | 許多多 | 中藥配伍的網絡分析 |
林玟君 | 數位工具與《本草圖譜》知識體系的多元取向──以KH Coder文本探勘於和漢古典文學領域活用之可能性為例 | |
袁國華 蔡忠志 吳長青 |
臺灣廟宇藥籤與DocuSky進行文本分析初探──松山進安宮、北投慈生宮、民雄保生大帝廟、大溪普濟堂、雲林六房媽、祀典興濟宮、大觀音亭為例 | |
王祥安 陳名婷 李祐陞 |
傷寒雜病論版本相似度之數位人文研究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與地理資訊系統 | 鄭碩 | 近代史地理資訊平臺的設計、建置與應用案例 |
羅日生 杜偉誌 陳柏伸 柯聰煌 |
博物館典藏文物之數位化設計-以臺灣古地圖為例 | |
李華彥 | 十六世紀後半的朵顏衛 | |
王長松 金元凱 張然 |
黃河中下游“八景”的空間格局與地方性文化意義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資料庫建置 | 黃千珮 黃芮盈 蕭頌主 |
軍歌資料庫的數位建檔歷程與資料庋用 |
謝燕蓉 李文媛 |
博物館整合性資料庫的建置與應用 | |
陳靜 李夢琦 鄧柯 季春霖 潘長在 米成 李宜斐 |
知识传播与转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研究 | |
蕭喬宇 王祥安 李祐陞 |
從網站爬蟲觀點分析文本資料庫之資料擷取 〔 TOP 〕 |
|
聊天機器人與AI | 陳翼文 羅舜文 黃廣昌 謝志峰 |
數位人文教學-覺悟啟發閒聊機器的個案探討 |
洪振洲 王昱鈞 釋廣慧 |
基於深度學習之佛學名句推薦方法 | |
何敏煌 阮家慶 林俞佑 馮蕙嫻 陳玫君 吳怡萍 |
LINE 唐詩聊天機器人:唐詩平行語料庫之應用 | |
朱曼妮 王昱鈞 |
模型生成與人類學習語音之比較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與博物館展示 | 張安理 | 歷史類虛擬實境的想像與嘗試:以《臺北危城》與《我的鄰居怎麼那麼討厭》為例 |
Wensi Lin 陳靜 Jisheng Wang Mengyue Zhang Mengqi Li |
数字时代云锦色彩的知识生产转型 | |
羅日生 杜偉誌 陳泰宇 王秀珍 |
博物館典藏文物之數位設計-以單桅手撐船為例 〔 TOP 〕 |
|
當數位與人文在課堂上相遇 | 洪一梅 | 談跨領域通識課程的多重激盪 |
曹德啟 | 以文本為導向的DocuSky平台教學 | |
胡其瑞 | 人文學科數位人文教學課程設計與教學反思 〔 TOP 〕 |
|
林淑慧 | 十九世紀英國駐台領事與國際事件的關聯 | |
AI 融入人文課程之設計與實踐 | 王曼萍 | AI藝術機器人的近未來—從當代藝術人工智能教學的新趨勢談起 |
楊曉菁 | 運用AI聊天機器人建置華語語音教學系統探究——以LINE@為對象 | |
陳彥君 | Line語音辨識融入本土語教學:以台語語音Line AI為例 | |
盧世達 | Markus文本標記在古典小說教學的嘗試與應用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與主題模型 | 何舒綺 | 中國神話母題標記:以《山海經》為例 |
張素玢 | 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的類型化研究:以DocuSky為分析工具 | |
吳香凝 | DocuSky文本分析—從希臘羅馬神話看其文化觀及世界觀 | |
洪莉婷 林頌堅 唐牧群 |
社群偵測與LDA主題模型在主題萃取的結果與可行性比較:以TED Talks文本資料為例 〔 TOP 〕 |
|
數位人文語料庫建置 | 闕河嘉 邊明道 傅文成 |
臺灣氣候變遷新聞語料庫中的風險論述:以聯合報為例 |
黃淑齡 王昱鈞 |
利用詞嵌入探索CBETA詞語關係 | |
吳怡萍 馮蕙嫻 阮家慶 |
TEI作為近讀教學工具的優勢與挑戰:以「文學作品讀法」課程為例 | |
馮蕙嫻 劉依雯 江芷蓉 呂佳霖 薛羽雯 曾品熒 阮家慶 吳怡萍 |
運用數位人文工具進行文學作品的近讀與分析:以易卜生《玩偶之家》為例 〔 TOP 〕 |
|
標記技術與實用資料的轉化:兼談數位研究環境的發展 | 趙若羽 蔡宗翰 |
無需人工標註資料之清實錄人名實體鏈接方法 |
蔡秉霖 邱琬淳 謝獻誼 劉苑如 |
歷代僧傳遊方僧人之生卒年時間擷取及數據判讀問題 | |
劉苑如 陳雅琳 曹官力 |
數位研究成果的展示、轉化與應用:以「葉德輝藏書閣—清末民初文人的知識圖譜平台」為例 | |
劉苑如 羅珮瑄 黃文儀 陳雅琳 邱琬淳 李嘉浩 謝獻誼 |
有無之間:魏晉南北朝正史外國傳風俗、物產之數位人文研究 〔 TOP 〕 |